![]() |
|
種植馬鈴薯、延長產業鏈、發展特色養殖業、差異化增收……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三角城村村民的致富渠道還真不少。
青海省自然資源廳作為對口聯點幫扶單位,自駐村以來,為該村村民增收致富出主意、想辦法,積極發揮駐村工作隊的作用。
眼下,正是馬鈴薯豐收季,常冬梅帶著部分村民在地里將挖出來的馬鈴薯進行分揀。“我們揀的是商品薯,紅袋子是種薯,發往云南很受歡迎;黃袋子是種子,也是發往云南,銷到那邊去,種植產量很高,一畝地可以產1萬斤左右。”常冬梅說道。
通過土地流轉,常冬梅今年種了近6.7公頃的馬鈴薯,并按照大小分揀,既可內銷又可外運,增加了產品附加值的同時還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
有了致富帶頭人,帶動村民增收,如何發揮村集體經濟效益,讓更多的群眾受益?2020年,村里投資建設馬鈴薯粉條加工廠,解決了近百人就近務工問題。今年,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又投入7.32萬元的包裝機械,完善了馬鈴薯生產銷售鏈。
深挖傳統種植業做好延鏈補鏈強鏈的文章,打破常規養殖業利用市場做好差異化增收的渠道。鄉村振興之路是一條不斷探索發展的道路,如何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更好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省自然資源廳駐三角城村第一書記馬龍有了想法:前段時間從重慶對接了一家實體供應鏈有限公司,他們一個月的銷量能達8噸到15噸,如果把目前庫房里的洋芋粉銷掉,今年的馬鈴薯正好也趕上趟了,再繼續生產加工,就可以為明年的訂單做準備了。
如今,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臉上的笑容也更加燦爛了。“最終目的就是想通過我們的幫助,達到讓全體村民都富有,大家的口袋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好,這是大家包括我們駐村工作隊一致的小期望,也是三角城村農民群眾的一致希望。”馬龍說。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青海日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