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臨夏市枹罕鎮王坪村的新品種馬鈴薯“臨薯18號”進入成熟期。“臨薯18號”由州農科院選育、市農業農村局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種植技術,具有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性強等特點。眼下,馬鈴薯收獲進入高峰期,種植戶搶抓農時,采用“機械+人工”的方式進行收獲,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不遠處,合作社負責人王文明正與臨夏市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一起查看土豆收獲情況。看著滿地的馬鈴薯,王文明高興地對記者說道:“我們合作社今年試種的臨薯18號,品質相當好,試種很成功,產量比預計翻了一番,明年合作社要擴大種植面積,多種一些,同時形成衍生品加工產業鏈,既帶動群眾增收,又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臨夏市農益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王文明:我們種植的臨薯18號進入了收獲期,平均每天需要七八十人收。馬鈴薯附加值也高,馬鈴薯餅干、丸子、薯條這些已經代加工形成了產品,我們還利用了馬鈴薯的秸稈制作成青儲飼料來售賣,效益也好。
據了解,此次合作社種植的臨薯18號馬鈴薯,由于品種優良,加之田間管理到位、農業技術指導加持等,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技農藝融合,平均畝產達到了3510公斤,最高單產達到了5000公斤以上。
臨夏市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 石光農:臨薯18號是由州農科院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有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性強的優點,在種植上技術上,我們推廣了馬鈴薯黑膜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上我們采用無人機飛防技術還應用了測土配方等新技術,通過一年多的示范種植,目前,馬鈴薯獲得了豐收,產量非常高,這個品種從我們技術角度來講,在我們臨夏市是非常適應的。
下一步,臨夏市將持續聚焦群眾增收,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堅持按照“優化結構、推廣良種、改善品質”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步伐,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臨夏發布,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