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馬鈴薯,布拖縣的群眾更喜歡叫它“洋芋”。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達到21萬畝左右,是重要的脫貧產業。但生長在土里的馬鈴薯也很“嬌貴”,潮濕、溫差都會導致馬鈴薯染上“病毒”,減產25%甚至更高。
如何脫毒培育出更好的種薯,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攻克的難題。6月10日,四川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現場會D組的代表們來到布拖縣布江蜀豐現代農業園區,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進行的是馬鈴薯產業關鍵技術為主的技術幫扶,包括馬鈴薯原種的生產、品種的選育,以及病蟲害的防治等指導工作。”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西瑤在園區成立了馬鈴薯科技小院,帶著自己的博士生、碩士生團隊在園區長期開展科研工作。在馬鈴薯組培室外,王西瑤拿起一個玻璃瓶,里面裝了幾十粒黃豆大小的馬鈴薯。她告訴代表們,這是些小薯被稱為“試管薯”,顧名思義就是在玻璃試管里培育出的種薯。
原來,馬鈴薯正常的培育流程是先通過組織培養在組培瓶里培育出馬鈴薯幼苗,然后移入霧培棚里進行氣化栽培,最終結出的馬鈴薯就是原原種(指育種專家育成的遺傳性狀穩定的品種或親本的最初一批種子,其純度為100%)。而“試管薯”則是在組織培養出幼苗后,無需移入霧培棚,通過培養基誘導,馬鈴薯幼苗就可以在組培瓶里結出“試管薯”。
據了解,該園區每年可培育兩季共計400萬粒脫毒原原種,能滿足布拖縣70%的種薯需求。而采用了科技小院培育出的種薯種植,畝產可以達到五六千斤,比以前畝產三千斤左右,產量提高了接近一倍。
小小的馬鈴薯,不僅助力布拖成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如今承載著布拖未來鄉村振興的“大夢想”。園區的產銷銜接帶動了效益增長,以產銷一體為目標,通過推進馬鈴薯初加工與精深加工,建成了保鮮貯存庫8000立方米、馬鈴薯食品加工生產線4條,年加工馬鈴薯鮮薯1.2萬噸。園區全面建成投產后,總產值將達到1.68億元,年提供務工崗位5萬人次,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來源:川觀新聞) 【原標題:從脫貧邁向振興丨試管里培育馬鈴薯,來看看這個園區的“試管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