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9月17日,滕州本地的馬鈴薯還長在田里,位于大塢鎮大市莊村的滕州市恒裕食品有限公司的廠區內,卻有汽車拉著一車車馬鈴薯來往穿梭。
“運進來的是我們從內蒙古收來的馬鈴薯,運出去的是我們替村民從內蒙古購來的馬鈴薯種。”46歲的劉恒濤介紹說,每年除了滿足自己用種,恒裕公司還要幫周邊村村民買回4000多畝地的馬鈴薯種。
從城市來到鄉村,由商人變身為一位種馬鈴薯的新農人,劉恒濤的跨界步伐很大。11年來,這位曾經的都市青年,已成為當地村民口中的“馬鈴薯大王”。盡管之前做過馬鈴薯出口貿易,但劉恒濤并沒有種田的經驗,這讓開局困難重重。“2010年,我第一年種馬鈴薯,種了438畝。”劉恒濤說,當地馬鈴薯的平均畝產在6000斤以上,而他一畝地只收了兩三千斤。那一年,他虧了140多萬元。
學習和探索成為破局之路。跟著村里的農民學習怎么選種、栽植、管理,探索病蟲害的生物防控方法等,慢慢地,劉恒濤從“門外漢”變成了行家里手。“原來全部露地種植,400多畝地,從開始種到種完要一個多月時間,那邊苗都老高了,這邊才種下去。現在,我們按500畝一方,每方一半種露地,一半種大棚。種植時間也特意錯開,從1月10日開始種,一直種到3月初。”劉恒濤介紹說,這樣種的好處是人能忙得過來,而且拉長了新薯供應市場的時間段。
與此同時,劉恒濤還把新技術、新科技引入農田管理。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施肥、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無人機飛防等。“原來澆地要修壟溝,打藥要雇好多人,工作好些天。現在澆地只需摁按鈕,打藥用上了無人機,一天能打幾百畝。”他說。
通過幾年的發展,恒裕公司種植的馬鈴薯不僅面積越來越大、產量越來越高,而且還有了品牌,市場也越來越廣。從最初的一竅不通,到現在帶動一方農民發展,企業規模越做越大,劉恒濤更加堅定了當初的選擇:“從城市來到農村創業,我沒后悔過。”
(來源:農村大眾報)【原題:白領回村當“馬鈴薯大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