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8月初,在巫溪縣塘坊鎮梓樹村,馬鈴薯(也稱“洋芋”)已收完。“不到1個月的時間,我就賣出了300多噸馬鈴薯,除去租地、人工等成本,今年的純收入在20萬元左右。”40多歲的種植戶謝進軒掰著手指算賬,高興得合不攏嘴。
巫溪縣地處三峽庫區,特殊的山地小氣候非常適合馬鈴薯生長。據巫溪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當地已有農戶小規模種植馬鈴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馬鈴薯更成為巫溪“三大坨”(馬鈴薯、苞谷、紅苕)之首。對于馬鈴薯,謝進軒再熟悉不過了,每年立秋過后,父親都要留下一部分收獲的馬鈴薯作為種薯,待來年春季,切下帶芽眼的薯塊播進地里。“可是記憶中,馬鈴薯的收成卻一年不如一年,父親眉頭緊鎖,我卻幫不上忙。”謝進軒感慨道。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巫溪縣便致力于馬鈴薯種植技術的研究與創新。“用傳統方法種植馬鈴薯之所以產量低,是因為在播種時,種薯自身攜帶的病毒一代傳一代,最終導致品種嚴重退化和減產。”巫溪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解釋,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得為馬鈴薯種薯脫毒。他們利用生物技術從優質馬鈴薯種中分離出不含病毒的馬鈴薯莖尖,莖尖在試管內通過無土栽培技術長大后,再經過移栽或扦插,結成脫毒微型馬鈴薯,即通常所說的馬鈴薯原原種。原原種繁育出的馬鈴薯叫作原種,原種擴繁出的馬鈴薯為良種,并作為種薯銷售給農戶種植。
父輩們種植馬鈴薯過了一輩子的苦日子,謝進軒卻靠它致了富。政府不僅向他免費提供脫毒種薯,還定期進行地膜覆蓋、配方施肥、晚疫病統防統治等技術指導。“這幾年,我種的馬鈴薯畝產提高了20%以上,每公斤收購價在1.8元左右,產值翻了一番。”謝進軒說。在巫溪縣,像謝進軒這樣的馬鈴薯種植戶還有10余萬戶,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約50多萬畝。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題:“金字招牌”帶來“真金白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