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數據監(jiān)測屏上的數字正在快速跳動著:1分鐘,10000個訂單涌入,7萬斤土豆賣出;3分鐘,2萬單交易完成,14萬斤土豆售出;6小時18分,40萬斤土豆完成交易……截至當天24時,交易數據定格,最終以596659斤創(chuàng)造了“24小時單一網上平臺銷售最多土豆”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些數據和紀錄的背后,是社交電商平臺貝店主導的一場電商扶貧新試驗。
一顆土豆的扶貧路
每年夏天,是湖北恩施農民們“富硒紅”土豆豐收入倉的季節(jié)。
北緯30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硒資源,讓土豆成了這里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超過150萬畝,土豆年產量約160萬噸,構成當地農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這里同時也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qū),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一度,因為地域性品牌打不開銷量和市場,每年恩施都有部分土豆滯銷和爛掉,直接造成當地農戶收益損失。
得知這一情況,貝貝集團愛心買手深入恩施考察,了解當地的產品品質、產業(yè)情況,認為適合電商銷售。雙方一拍即合。2018年,貝店與恩施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議,并在恩施的三岔鎮(zhèn)建立了馬鈴薯電商扶貧基地,希望通過供應鏈重塑,幫扶做大做強其富硒土豆產業(yè)。貝店母公司貝貝集團與恩施屯堡鄉(xiāng)鴉丘坪村結成幫扶對子,集團董事長張良倫出任名譽村長。
截至目前,恩施土豆在貝店平臺上的銷量已超過120萬斤。
有了2018年的合作基礎,貝店此次挑戰(zhàn)更多地是想做一次公益嘗試。挑戰(zhàn)日前的15天,貝店就與恩施當地的農業(yè)合作社組織農民進行備貨,同時派出工作人員到恩施當地采集種植、存儲環(huán)境和采挖、篩選、包裝過程的圖片、視頻等各種賣貨素材,以對產品和此次活動進行策劃包裝。挑戰(zhàn)日前7天,制作好的各類素材開始輸出。連續(xù)7天,貝店平臺在其社群進行了多輪傳播預熱,盡可能讓用戶都了解到此次挑戰(zhàn)的信息,聚集賣貨勢能。
“這個過程中,我們突出的關鍵點首先是產品的品質和質量,然后是扶貧,是挑戰(zhàn)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榮譽感,通過各個點的傳播,打動消費者。”貝店總裁顧榮說。
最終,銷售土豆596659斤的紀錄水到渠成,也讓外界再次感受到了社交電商在打造“爆款”方面的能力。
社交電商扶貧新嘗試
一顆小小的土豆,成了恩施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豆”。
這背后是2018年貝店開始的“一縣一品”扶貧助農計劃,聚焦挖掘地區(qū)那些不為人知但卻正宗、地道的農特產品,通過貝店的平臺推向全國的消費者,并在信息端、生產端、物流端等多方面對農戶進行指導幫扶,提升其電商運營水平,助推縣域電商產業(yè)發(fā)展。
事實上,在品牌商家、一二線人口紅利被瓜分殆盡之際,綜合性及垂直性電商平臺紛紛將目光轉向了廣闊的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電商平臺們在打開農村銷售市場的同時,也正使中國冗長的農產品供應鏈條逐漸縮短。但由于模式各異,這場對十萬億農產品市場的搶奪戰(zhàn),誰的玩法更有戲,搶奪的蛋糕無疑會更大。
社交電商在電商扶貧的優(yōu)勢已經顯現。相較于傳統電商,社交電商在產品端輕運營,主要是通過平臺運營,匯聚數量龐大的用戶群,然后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實現產品銷售。
也就是說,社交電商模式下,產品商家或農民不需要自己找流量,也基本不需要自己運營,只要做好產品生產和基礎的產品介紹,由平臺通過社群運營進行產品銷售。
“傳統電商的銷售相對分散,銷售周期相對較長,社交電商平臺則可以通過社交分享,實現短時間內沖擊大銷量,更合適對保鮮期有要求的農產品。”河南寧陵果源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敏認為,這很好地契合了農產品銷售的時令性和潮汐性。
據悉,貝店已與全國40多個貧困縣及農特品產區(qū)的政府和農業(yè)合作社簽訂了戰(zhàn)略合作協議,累計為貧困地區(qū)農民創(chuàng)富增收數十億元。
扶貧不僅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在幫助銷售農特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外,貝店考慮的還有,如何幫助當地找到一條可持續(xù)性增收致富之路,不因農產品季節(jié)性的銷售造成收入的不穩(wěn)定和生活狀況的改善不徹底的情況發(fā)生,而這還有賴于包括地方政府、地方農業(yè)企業(yè)、社交電商平臺在內各方的積極探索。
?。▉碓矗侯^條新聞)【原題目:一顆土豆如何撬動 社交電商扶貧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