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第一種植大國。馬鈴薯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經濟效益高,在我國各個生態區域都有廣泛種植。馬鈴薯的種植區域與我國貧困地區高度重合,據統計,我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549個是馬鈴薯主產縣,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70%以上分布在貧困地區。發展馬鈴薯產業,不但有助于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口糧,對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提高扶貧產業的科技水平以及消除貧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創新團隊利用自身科研優勢,長期致力于科技精準扶貧,從1997年至今,針對貴州烏蒙山區、寧夏西海固地區、山西呂梁山區和內蒙古烏蘭察布地區等地的科技扶貧工作中成績突出,效果顯著。
馬鈴薯創新團隊為貴州畢節市、新疆吉木乃縣、河北張家口市、山西呂梁山區嵐縣等制訂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發展,助力產業扶貧。烏蒙山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貧困人口分布廣、少數民族聚集多的連片特困地區。畢節地區位于烏蒙山腹地,是國務院設立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扶貧攻堅工作任務艱巨。畢節地區是貴州省最大的馬鈴薯主產區,馬鈴薯作為畢節地區傳統作物,栽培歷史悠久。然而,當地存在馬鈴薯脫毒種薯應用率低、品種結構不合理、生產體系不健全和區域規劃不突出等問題,嚴重限制了馬鈴薯產業發展,影響了種植馬鈴薯的廣大農民和企業的種植效益。
從1997年開始,馬鈴薯創新團隊配合國務院扶貧辦,幫助貴州省發展馬鈴薯脫毒種薯,在畢節地區建立了馬鈴薯原原種快繁中心,開展馬鈴薯產業扶貧,開辟了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的新路子。2012年,團隊帶頭人金黎平博士受聘畢節市農業產業體系科技顧問,并帶領團隊上山下鄉調研畢節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經過對調研結果的細致總結和分析,依據當地馬鈴薯生產特有的自然條件、栽培模式、品種結構和種植者知識結構,協助畢節市和第一大主產縣威寧制訂了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內容涵蓋了當前現狀、發展潛力、生產和推廣體系建設、區域布局規劃、重點工程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經過多年發展,畢節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畢節市現已成為全國馬鈴薯四大主產市之一,2000年至2016年,種植面積從233萬畝躍升到520萬畝,鮮薯總產量從242萬噸躍升到718萬噸,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占比達65%。同時,優化了品種結構和種植栽培模式,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016年,威寧縣農民從馬鈴薯產業中實現人均純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2%以上。
(來源:中國蔬菜網)【原題目:中國農科院:馬鈴薯產業助力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