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Alternnara solani,稱茄鏈格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形態特征見番茄早疫病菌。
癥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侵染塊莖。葉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同心輪紋,大小3一4毫米,濕度大時,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飽子梗及分生飽子,發病嚴重的葉片干枯脫落,致一片枯黃。塊莖染病,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棉狀干腐。該病近年呈上升趨勢,其為害有的不亞于晚疫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分生飽子或菌絲在病殘體或帶病薯塊上越冬。翌年種薯發芽病菌即開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產生的分生飽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擴大。病菌易侵染老葉片,遇有小到中雨,或連續陰雨,或濕度高于70%,該病易發生和流行。
分生飽子萌發適溫25一28℃,當葉上有結露或水滴,溫度適宜,分生飽子經35-45分鐘即萌發,從葉面氣孔或穿透表皮侵人,潛育期2一3天。瘤薄地塊及肥力不足發
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早熟耐病品種,適當提早收獲。
(2)選擇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塊種植,增施有機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發病前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1:200波爾多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隔7一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本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進行商業性轉載。
轉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