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馬鈴薯莖基腐病英文名Potato Rhizoctonia rot異名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馬鈴薯莖基腐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發生普遍。發病率5%~10%,嚴重發病率可達到20%以上,常造成缺苗斷壟,影響生產。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發病,出苗前種薯腐爛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發病,初植株下部葉子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cm。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菌核;輕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卷曲以及莖葉紋枯、壞死等,還導致嚴重減產和品質變劣以及馬鈴薯貯藏期腐爛。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侵染]
(1) 越冬:病原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帶病種薯是第2年初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主要途徑。
(2)侵染:病菌在田間由雨水、灌溉水、帶菌農具、堆肥傳播,形成反復侵染。菌絲生長最低4℃,最高32~33℃,最適23℃,菌核形成適溫23~28℃。
[發生規律]
(1) 環境因素:該病發生與春寒及潮濕條件有關,播種早,或播后土溫較低發病重。
(2)栽培因素:苗床或棚室溫度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以及通風不良、光線不足,最易發病,并造成流行。
[防治]
(1) 種子消毒:選用無病種薯。播種前用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10分鐘。或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浸種10分鐘。
(2) 農業防治:生長期加強管理,增施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播種時地溫不低于10℃。
?。▉碓矗核蒉r)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