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大通縣種業優勢和區域特色,圍繞加強種質資源與利用,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良種繁育與推廣,做大做強良種繁育工作,打造種業強縣,大通縣農業農村局深入開展專題調研,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思路,積極組織全縣5家良種繁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50多人,前往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較強的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等地區考察。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先引進馬鈴薯脫毒苗試種示范,后建設微型薯(原原種)基地,再擴大種薯種植規模,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具有大通特色的馬鈴薯原種種薯繁育之路。

2023年,大通縣以馬鈴薯良種生產項目和大通縣馬鈴薯微型薯生產項目為依托,縣農業農村局多措并舉,擴大良種繁育規模,提升馬鈴薯品質。馬鈴薯原種生產方面,在景陽、向化等十四個鄉鎮建立馬鈴薯良種生產基地6000畝,主要有青薯9號、青薯168、青薯2號等品種,預計平均畝產2000公斤以上,生產種薯1200萬公斤,實現產值2400萬元,確保大通縣8萬畝馬鈴薯大田生產用種,提高馬鈴薯脫毒種薯良種覆蓋率;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生產方面,在原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繁育基地的示范作用下,通過帶動3家新型經營主體新建原原種生產基地,微型薯(原原種)產能由項目生產100萬粒提高到了總計300萬粒。微型薯規格控制在10~30克,主要品種為青薯9號、青薯10號、通薯1號、隴薯7號等,第二年可無償提供給長期從事馬鈴薯種薯繁育的農戶或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自行繁種,可建立原原種繁育基地600畝,預計平均畝產達到1800公斤,可生產原種108萬公斤,實現產值216萬元。目前,原原種已陸續豐收,為下一步建設全省最大縣級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大通縣馬鈴薯脫毒繁育體系建設逐步向社會化生產、產業化方向發展,進一步強化了高新技術在生產中的集成和運用,緩解了周邊地區馬鈴薯用種缺乏矛盾,促進馬鈴薯脫毒更新換代,提高優勢農產品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馬鈴薯的單產和質量,增強了馬鈴薯產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同時,帶動和促進項目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特色農作物的優化布局,帶動馬鈴薯產業的長足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澎湃新聞,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