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國重點馬鈴薯生產基地之一的固原市,瞄準農業“芯片”,投入科研力量,采用三級繁育技術,將馬鈴薯種子“育”出一片天地,實現種源自主可控。如今,固原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約百萬畝,實現生產產值20億元。
一棵、二棵、三棵……在固原天啟馬鈴薯研發中心接種室,技術負責人趙芬正忙著對脫毒苗進行擴繁。恒溫培養室中,一排排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生長中的種苗。“脫毒苗移到培養室,培養1個月后再進行接種。”趙芬邊忙手里的工作邊介紹,從擴繁到接種,大約需要4個月,留下最健壯的苗子,來年5月開始插苗,生產原原種。“研發中心一年可培養3800萬株苗,最終成活留下的只有2500萬株。”趙芬說。
2012年,原州區建成馬鈴薯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對國內外引進的96個不同類型品種栽植選育,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8個,自主育成品種8個。現在大面積推廣種植的青薯9號,就是從50萬株種苗中層層篩選出來的。
2014年至2023年,馬鈴薯育種被自治區列為專項長期穩定支持,由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主持實施,擴建種質資源庫,開展規模化育種。這一時期,固原從國際馬鈴薯中心和國家種質資源中心,大量引進保存種質資源,目前,種質資源從原來200多份增加到700多份。
豐富的種質資源,為科研技術人員提供了更多雜交選育材料。現在,種質資源庫保存資源達到1000多份,圍繞“抗逆、高產、優質、專用”育種目標,育出鮮食菜用、高淀粉、薯條薯片加工、全粉加工四大類種苗。
通過多年引進、培育和更新換代,固原市形成了以青薯9號、寧薯16號為主的淀粉加工和鮮薯外銷品種,以冀張薯12號、大西洋、夏坡蒂、寧薯19號為主的適宜主食化推廣的品種,以費烏瑞它、荷蘭15為主的早熟菜用型品種。
從脫毒試管苗、原原種、原種、一級良種、二級良種到三級良種,科研人員在這一漫長而復雜的種薯繁育過程中,培育出品種類型齊全且適宜各個地域使用的馬鈴薯種子。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人民網,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