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時至五月,正值馬鈴薯播種的關鍵期。連日來,察右后旗正在搶抓農時種植馬鈴薯,路兩邊的田地里,只見種植機械來回穿梭,處處一派繁忙景象。切籽、點種、施肥,馬鈴薯種植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
在烏蘭哈達蘇木前進村黨支部書記郭潤家寬敞的院子里,只見10多個村民們埋頭忙著切籽。“為了提高種子質量,切籽使用的刀具要用消毒水進行消毒。”我們切一次薯籽,就要換一次刀。”
近年來,為提升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察右后旗與自治區農科院、烏蘭察布市農科院聯手組建馬鈴薯技術研發團隊,建立“包村聯戶”工作機制和“專家+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新模式,至今已形成了完整的技術路線和與市場對接的產業鏈,涵蓋了從脫毒種苗引進、網室培育、種薯擴繁、商品薯生產到田間地頭銷售與反季節銷售加工等各個環節。
優質良種是提高農產品品質的必由之路。多年來通過新品種培育,察右后旗成功引進了青薯9號、冀張薯系列、黃金薯、甘引4號(黃興226)等一批田間性狀良好品種,為馬鈴薯新品種推廣及改變品種單一現狀作出大貢獻。特別是精心培育的本土品種“后旗紅”,讓察右后旗馬鈴薯真正實現了品牌拿得出、叫得響、有賣點,全面提高了察右后旗馬鈴薯整體品牌形象、質量檔次和市場占有率。
據悉,察右后旗馬鈴薯產業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已形成了“三區兩帶”馬鈴薯規模種植格局(即當郎忽洞區域、大六號和賁紅3個種植區,以及當郎忽洞——烏蘭哈達——紅格爾圖35公里、大六號南梁——賁紅希樂圖38公里的兩條馬鈴薯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帶)。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瀟湘晨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