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在山西的很多地方,馬鈴薯被老百姓俗稱為“土豆”,是山西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種植面積一直排在全國前十。
“盡管是全國馬鈴薯主產省和優勢區,但山西馬鈴薯年加工轉化率僅在15%左右,而且是以淀粉、粉條等初級品為主。本省產馬鈴薯要不農民自己食用,要不就以低價售給淀粉加工類組織,產業不具備促進農戶增收的優勢。”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種子總站副站長薛村波說。
究其原由,一方面是主產區種植以鮮食為主,品種結構單一、商品性差、適銷對路產品不足,有基地無龍頭,馬鈴薯集中上市,經常出現銷售難;另一方面加工企業有龍頭無基地,本地產品不適宜加工,企業加工原料主要從外省調入。
從全球發展水平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上來看,馬鈴薯產業正處在方興未艾之際。聯合國為提高全球對馬鈴薯在農業、經濟和世界糧食安全中關鍵作用的認識,將2008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2015年,我國正式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把馬鈴薯作為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的補充。
目前,中國已是世界馬鈴薯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占全球產量的25%左右。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近年來每年進口馬鈴薯淀粉約30萬噸、薯條10萬噸左右、薯片1.5萬噸左右、全粉1萬噸左右、其他制品1萬噸左右。
基于此,山西省決定以政府為主要推動力量,以發展加工型馬鈴薯作為馬鈴薯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掀起全省“土豆革命”,破解山西馬鈴薯產業鏈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圍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產業升級、增產增效等目標,“特”中做“優”,重構山西馬鈴薯產業,推動山西邁入全國馬鈴薯產業的第一方陣。
(來源:網易新聞) 【原標題:五寨:一顆土豆的山西“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