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馬鈴薯加工企業將收購的馬鈴薯卸入容量3000噸的馬鈴薯原料池現場)
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金秋十月,被譽為“中國薯都”的甘肅定西市迎來馬鈴薯豐收季。梯田地里,安定區杏園鄉白虎村農民王保強駕駛土豆采挖機,每開過一行,埋在地下的土豆就被翻出地表,農民們三五成群,蹲在地上撿拾裝袋。
今年50歲的王保強已有幾十年的馬鈴薯種植經驗,但是現在種土豆、賣土豆和和原先不一樣了,他說:“現在我跟聯合社簽種植訂單,市場價低了有保底價兜底,市場價高了就賺得多。”他解釋道,今年簽訂的保底價是0.45元/斤,但收購時市場價漲到0.55元/斤,收入可觀。“除了銷路不愁,價格有保障,我還在家門口打工。”他說,自己會駕駛農機,種植、鋪膜、噴藥、收獲等各環節都需要機械操作,全年有5個月左右的工作時長,每天200元工資。王保強是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家14畝地,目前已全部采收交由當地某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統一銷售。據了解,該聯合社社員包括各村級24家種植合作社、4家種植大戶,以及1500多戶農民散戶,收購社員的馬鈴薯,再銷往當地馬鈴薯加工企業,進行淀粉的生產加工。
近期是馬鈴薯豐收季,當地某大型馬鈴薯企業門口沿路排滿了來自其他鄉鎮、甚至周邊省份的馬鈴薯運輸貨車,據了解,幾乎每天都有200多輛貨車和幾十輛農用三輪車前來“過磅交薯”。該企業副總經理介紹說,公司建立原料生產基地,推行訂單農業模式,與安定區各鄉鎮8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種植訂單,各合作社與農戶又簽訂合同,馬鈴薯收獲后,公司以高于市場均價收購訂單農戶的馬鈴薯。近年來該公司每年收購訂單農戶的標準化種植面積達12萬畝,帶動農戶10萬多戶,實現馬鈴薯產業鏈抱團發展。公司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采取統一供種、代耕代收、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建立高淀粉加工型馬鈴薯生產基地,既保證公司穩定的原料供應,又形成農戶可靠的增收渠道,還增強薯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定西市安定區委書記說,近幾年,當地按照“抓兩頭(種薯擴繁、精深加工)、帶中間(品牌營銷)、促提升”的發展思路,通過標準種植、良種擴繁、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環節,加快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持續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總產量130萬噸以上。據悉,現在安定區馬鈴薯產業鏈條完備,已培育制種龍頭企業17家,加工龍頭企業9家。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甘肅定西土豆嬗變:交易從“一桿秤買賣”到“訂單過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