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鈴薯網(m.ihompy.com)訊 十幾臺收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數百人飛快地撿拾翻上來的馬鈴薯,滿載而歸的拖掛貨車從地頭轟隆隆地駛過……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能相信,分田到戶40年后,還能看到如此熱火朝天的豐收場景。這里就是甘肅的馬鈴薯種植基地之一。

黃河水滋潤了條山馬鈴薯產業,該產業也為周邊群眾增收提供了機會。馬鈴薯產業負責人陳愛年說:“今天來干活的群眾得有300人,平均每人每天可以撿裝馬鈴薯200袋,收入200元。一個收獲季50天左右,平均每人可增收1萬元。僅馬鈴薯撿裝一項,我們每年雇工的費用就達500萬元。”
目光再次投向眼前的大地,被機械翻起來的馬鈴薯像鵝卵石一樣一壟壟鋪在地里,已經裝袋的馬鈴薯在田間站成整齊的隊伍,整裝待發。忽然想起在景電工程博物館看到的一組數據:1972~2017年,景電一期工程累計提水60.75億立方米,一、二期工程累計糧食總產92.18億千克、經濟作物37.76億千克,總產值198億元。這些數據和眼前豐收的場景交織在一起,猶如一首由遠及近、由干渴龜裂而洶涌澎湃的歌,這首歌里,有母親河滾滾的濤聲,有紅紅火火的綠色產業,還有加快發展的激情和景泰人民來自心底的喜悅……
(來源:一線百態) 【原題目:馬鈴薯唱出澎湃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