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馬鈴薯,看上去斑斑點點,像瘡又像痂;摸上去坑坑洼洼,粗糙不光滑。這種病在長期種植馬鈴薯的地區,尤其多發。種植的農戶也很納悶:看上去這么丑,切開一看里面不爛——到底是啥原因呢?答案簡單,這就是瘡痂病?;剂诉@種病,自家種,自家吃,“毀容”不要緊;可要是拿出去賣,就因為這個“賣相差”,這“毀了容”的馬鈴薯就沒人要了。
瘡痂病實際上是一種土傳病害,除了侵染馬鈴薯,還侵染甜菜、蕪菁甘藍、胡蘿卜等。誘發瘡痂病的病菌可通過種薯傳播,也可由染病土壤通過農具、風和水等途徑傳到新的田塊中。就是說,從這個田里走到那一塊,就把病菌帶過來了。
一、治病先“把脈” 瘡痂病菌有兩種類型:普通瘡痂病菌和酸性瘡痂病菌。瘡痂病的侵染通過塊莖的皮空、氣孔或傷口,大多發生在塊莖發育的初期。普通瘡痂病多在沙質土壤、pH5.5~7.5、土壤溫度20~22℃、干燥的條件下最容易發生。現實中,在酸性土壤中添加過量的堿性物質,例如石灰、廄肥后,常會突然誘發本病。本病菌在微堿性的土壤中可以存活很久,在強酸性土壤中則難以存活。酸性瘡痂病菌則在pH4.0的酸性土壤中仍能生長,但在土壤中存活的能力不如普通瘡痂病菌。
二、瘡痂病防治結合
1、種薯處理: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農用鏈霉素+滑石粉包衣。
2、土壤處理,使用瘡痂凈、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增施酸性肥料調整土壤pH值。
3、不施用未漚好的土雜肥,并在結薯后的2周內保持土壤濕潤。